谏大夫
官名。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置,或以为秦已有,汉初不置。武帝因秦而置之。初属郎中令,太初元年(前104)郎中令更名为光禄勋后改隶之,秩比八百石,无定员,多至数十人。掌顾问应对,参与谋议,多以名儒宿德为之。东汉光武帝时改为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据《汉官》,员额为三十人。
左司马
官名。春秋始置。《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年春","具左右司马"。战国时,齐、楚、燕国等沿置,掌军政,领兵征战。《战国策。燕策三》: "燕使太子请求于楚,楚王使景阳收而救之,使左右司马各营壁地" 秦汉之际沛公刘邦亦置,使典武职。宋朝为大都督府属官,无掌置。
太中大夫
官名。亦作大中大夫。秦、汉初位诸大夫之首。武帝太初元年(前104)以后次于光禄大夫,秩比千石,无员额。侍从皇帝左右,掌顾问应对,参政谋议,奉诏出使,多以宠臣贵戚充任。名义上隶属郎中令(光禄勋)。东汉秩比千石,后期权任渐清。魏国、、晋、南朝宋七品,禄赐与卿相当。梁、陈及北朝品位与卿相近,多用以安置老疾退免的九卿等大臣,无职事。梁十一班,陈四品、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三品下,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北齐从三品。北魏亦用作加官、兼官,或供朝廷临时差遣。北周为散官,七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为正四品上散官太宗贞观十一年(637)改为四品上。北宋初为从四品上文散官。相当于旧寄禄官中的左、右谏议大夫。金、元、明作大中大夫,为文散官。
太仆
1.官名。西周已置,亦作大仆。《周礼》列为夏官司马属官,下大夫,掌供天子舆马,传达王命。秦汉秩中二千石,列为九卿,掌握天子专用车马,有时亲自为皇帝驾车,地位亲近重要;兼管官府畜牧业。西汉属官有大厩、未央厩、家马、车府、路軨、骑马、骏马诸令丞,龙马、闲驹、橐泉、騊驹、承华五监长、丞;新莽改名太御。东汉复旧,,,唯置车府,未央令丞,掌供皇帝专用车马,其余属官皆省。原隶少府的考工令则移归之,遂监管兵器制作,织绶等。三国因之,魏掌皇帝车马、田猎、兵器及全国畜牧业,三品。属官有考工、车府、典牧厩,骅骝厩等令丞,典虞都尉及左、右、中牧官都尉。西晋沿设置,三品。考公令改入尚方,移隶少府。东晋或省或置,省则皇帝用马(骅骝厩)归门下省,畜牧业由尚书省驾部曹官管理。南朝宋、齐唯于郊祀典礼时权置之,事毕省之。管理御用车马、牧畜政令之职分属太常、尚书、门下。梁复置,后改太仆卿。北魏仍置,孝文帝太和元年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改三品,长称太仆卿。北齐亦改太仆卿,皆冠以宫号。
2.两汉至南北朝,太后宫亦置此职,为"太后三卿"之一,地位与九卿相当。金朝亦置,正六品。
百度获取
1. 帝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 秦代时期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
3. 汉晋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长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侍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PS: 时间真快,回到广州已经上了一个星期多的班了
。
评论 (0)